过南溪翁庄

嘉树绕崇垣,清流映筚门。
治生余粟帛,供祭足鸡豚。
诗酒闲情寓,衣冠古制存。
时时逢野老,共话长儿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南溪翁庄》是明代郑文康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郑文康(1413年—1465年),字时义,号介庵,明昆山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官观政大理寺。因父病,辞官回乡后居昆山平桥东春和坊,以教书度日至卒年五十三。他的作品结集为《平桥稿》。《过南溪翁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生活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的开篇“嘉树绕崇垣,清流映荜门”便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和谐的画面。树木环绕着高大的围墙,清澈的水流映照在简陋的门户之间,这不仅展示了环境的优美,也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治生余粟帛,供祭足鸡豚”两句则进一步揭示了诗的主题。这里的“治生”指的是通过勤劳工作来维持生计,而“供祭”则表达了对祖先和神明的尊敬之情。同时,“粟帛”和“鸡豚”分别代表了物质的富足和精神的满足,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诗酒闲情寓,衣冠古制存”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中的生活情趣和传统价值观。诗酒可以带来愉悦的心情,服饰和礼仪则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

“时时逢野老,共话长儿孙”两句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传承。诗人时常会遇到那些熟悉的地方老人,和他们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同时也传递着家族和文化的延续。

《过南溪翁庄》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情感。它不仅是郑文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维护。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力量和灵感,去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