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偶成奉呈石末公

昔闻同社燕鸡豚,今见操戈竞一飧。
松柏空坛饥鼠出,枌榆落日乱鸦喧。
地连吴会嗟何蹙,民是周馀不半存。
疏懒浑愁闻世事,治聋有酒漫盈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社日偶成奉呈石末公》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刘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24日),字伯温,号玄真子,晚号犁眉道人。元末明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1. 诗词原文
    昔闻同社燕鸡豚,今见操戈竞一飧。
    松柏空坛饥鼠出,枌榆落日乱鸦喧。
    地连吴会嗟何蹙,民是周馀不

  2. 词句解析

  • “昔闻同社燕鸡豚”:这句通过回忆昔日和谐的景象与现状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岁月的怀念以及当前战乱带来的破坏。
  • “今见操戈竞一飧”:“操戈”指的是手持武器,这里指战争;“竞一飧”即争夺一顿晚餐,形容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 “松柏空坛饥鼠出”:松柏虽然常青,但已无人祭祀,只有饥饿的老鼠出没其间,形象地描绘了荒凉景象。
  • “枌榆落日乱鸦喧”:这里的“枌榆”指村庄周围的树木,象征着生机;而“落日”和“乱鸦”则暗示着黄昏时分的混乱和不安。
  • “地连吴会嗟何蹙”:吴会是古代吴国的所在地,这里借指江南一带,诗人感叹这片曾经繁华的土地如今却饱受战乱之苦。
  • “民是周馀不”: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诗人在这里可能是指希望国家能够恢复往日的繁荣与和谐。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具体时间不详。
  • 历史背景:当时中国正处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这种局势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社日偶成奉呈石末公》不仅在艺术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而且在思想上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关怀。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人试图唤醒人们的良知和责任感,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维护和平的行动中来。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悼念,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