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 残夜

画角断,篆杳清,斜月淡疏棂。露寒霜冷鹊频惊,归梦不曾成。
湖上数声沙鸟,河汉渐低木杪。起看北斗待天明,云白日华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迁莺·残夜》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刘基创作的一首词。这首作品不仅展现了刘基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其深刻的人生思考和情感体验。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分析: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他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思想影响力深远,在文学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 创作时间:此词作于元末至明代初期,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受。
  1. 词句解析
  • 画角断,篆杳清:描绘了深夜时分,画角声已断,月光中隐约可见篆书的影子,给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感觉。
  • 露寒霜冷鹊频惊,归梦不曾成:表达了夜晚的寒冷以及孤独,连鸟也因露气和霜雪而惊慌飞起,暗示着作者心中难以实现的梦想和归乡的渴望。
  • 湖上数声沙鸟,河汉渐低木杪:通过描写湖上的沙鸟和逐渐降低的银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自然景观,与前文的孤独感形成对比,增添了一丝希望。
  1. 思想内涵
  •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刘基在作品中体现了元末明初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反映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 孤独与归隐:整首词渗透着浓厚的孤寂气息,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色来抒发内心的孤独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刘基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自然意象,如“画角”、“篆杳”等,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美感,也加深了词的情感色彩。
  • 语言的凝练:全词用词精炼,每一句都承载着深厚的意义,反映出刘基作为一位文学家的高超技巧。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喜迁莺·残夜》不仅是刘基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元末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后世的词曲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表达深沉情感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 文化传承:刘基的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诗词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喜迁莺·残夜》不仅是刘基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元末至明代初期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词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