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岩寺柬益上人

云抱青山深复深,日融清露滴幽林。
鸟啼树发春如许,试问高人身内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西岩寺柬益上人》是明代诗人刘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刘琏:字孟藻,明浙江青田人,是明代著名诗人刘基的儿子。刘琏曾因事被诬陷,后坠井或中毒而死。他的作品多已散佚,仅存的《自怡集》收录了一些诗作,其中就包括这首著名的七绝。
  1. 诗歌原文
  • 云抱青山复复深,日融清露滴幽林。
  • 鸟啼树发春如许,试问高人身内心。
  1. 诗意赏析
  • 描绘景色:诗中“云抱青山复复深”形象地描绘了山间的云雾缭绕,给人以深远而迷幻的感觉。“日融清露滴幽林”则通过描写晨光中的露水,营造了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
  • 表现心境:诗人在“鸟啼树发春如许”一句中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同时也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于生命勃发的赞美。“试问高人身内心”,则是诗人对于自己与世隔绝、超然物外的向往和内心的独白。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如山的深邃、露水的清新)与内心世界的抒发相结合,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使诗歌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 象征与寓意:诗中的云、日、露水等自然元素不仅仅是实景的描述,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和寄托,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世、追求心灵的自由境界。
  1. 文化背景
  • 历史渊源:《登西岩寺柬益上人》的创作背景与明代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许多文人因此感到压抑和苦闷,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宗教影响:这首诗体现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即“心外无法”。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隐喻了内心的清净与超脱,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
  1. 思想内容
  • 隐逸情怀:诗人通过对西岩寺的描写,展现了一种隐居山林的隐逸情怀。他希望通过远离尘世的喧嚣,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我实现。
  • 哲理思考:诗中“身内心”的表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他通过观察自然,寻求生命的真谛和存在的终极意义。
  1. 审美价值
  • 语言艺术:刘琏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精巧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 文化传承:作为明代诗歌的一部分,《登西岩寺柬益上人》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它不仅是刘琏个人作品的代表,也是明代诗歌艺术成就的体现。
  1. 现代价值
  • 精神启迪: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这首诗提醒人们要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 文化传承:这首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有助于现代人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登西岩寺柬益上人》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