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皇华使,偏承汉主恩。
风云随玉节,岁月待輶轩。
戏彩歌华黍,分庭拜采蘩。
何时张博望,飞旆出河源。
寄大行惟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大行惟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出自他与好友乐天(白居易)的唱和诗中。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刘禹锡与乐天的深厚友谊,也展示了唐代文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以及对洛阳城的怀古之情。
在文学价值上,《寄大行惟和》展现了刘禹锡深厚的诗歌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通过对边塞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洛阳古城的深情回忆,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历史遗迹的怀念。这种对美的追求和感悟,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审美经验和情感寄托。
从艺术特色方面分析,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和浪漫主义倾向。诗人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境界之中。例如,“从容自使边尘静,谈笑不闻桴鼓声”这两句,不仅描述了边塞的宁静和平,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无力之感。
刘禹锡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章句新添塞下曲,风流旧占洛阳城”一句,不仅点明了自己的创作主题,也体现了对前人诗词的敬仰之情。这种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的心态。
从文化意义上看,《寄大行惟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也是唐代社会文化风貌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织。同时,通过对洛阳古城的描述,诗人也传递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传统价值的维护。
《寄大行惟和》作为刘禹锡与乐天之间唱和之作,不仅是两人友谊的见证,也是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意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