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尽归心促,清猿苦夜吟。
野阴生泽畔,寒烧隔霜林。
戍堡丹枫下,渔舟白苇深。
因思京口宿,曾听万家砧。
晚归壁山渡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归壁山渡口》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明代诗人欧大任创作的古诗。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归家心切和对故乡深切思念的诗作。
在探讨这首诗之前,需要了解欧大任的背景与创作风格。《晚归壁山渡口》是欧大任在特定时期所作,其创作动机可能源于个人的情感经历或对家乡的怀念。作为明朝的诗人,欧大任的生活和创作背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诗歌开篇“岁尽归心促,清猿苦夜吟”描绘了诗人归家心切的心情以及对夜晚的寂静感到寂寞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深情厚意。紧接着,“野阴生泽畔,寒烧隔霜林”两句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冷清的氛围,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孤独而又坚定的回家之路。
接着进入诗的后半部分,“戍堡丹枫下,渔舟白苇深”通过描绘边疆戍堡和渔舟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关注。最后两句“因思京口宿,曾听万家砧”则是诗人思绪的延伸,通过回想过去的居住地——京口,以及那里熟悉的生活场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这种从个人到社会的广阔视角,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家的思念,更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文化的传承。
《晚归壁山渡口》作为一首表达诗人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下个人情感体验的诗作,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也是文化上的瑰宝。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