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九日小园登阁志感

闰双重把菊,三十九年来。
篱下酒不至,江头雁独哀。
身曾随几杖,迹已落莓苔。
惟有河山在,依稀戏马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后九日小园登阁志感》是明代诗人欧大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深沉思考。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欧大任(1497年—1555年),字达夫,号南野,又号烟波钓徒,福建长乐人。他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创作了近千首诗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观描写,也有深情厚意的人文关怀。
  1. 诗歌原文
    闰双重把菊,三十九年来。篱下酒不至,江头雁独哀。 身曾随几杖,迹已落莓苔。 惟有河山在,依稀戏马台。

  2. 诗意解析

  • 闰重阳与菊花的双重意义:诗歌开篇提到“闰双重把菊”,这里的“闰”可能指的是闰年的重阳节,即重阳节的双重含义,既是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是指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和坚韧,因此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借花喻人,表达自己对生命长久的珍视和对岁月无常的感慨。
  • 时间的沧桑感:“三十九年来”,这里的时间跨度表明诗人对过去的漫长回忆,暗示着人生的短暂和易逝。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自然景物的感怀:“篱下酒不至,江头雁独哀”,诗人通过描绘篱下的寂寥和江头的哀愁,传达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情绪。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 对故乡的怀念:“身曾随几杖,迹已落莓苔。”这里的“几杖”很可能是指拐杖,意味着诗人已经年迈体弱。而“迹已落莓苔”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留恋。
  • 对国家的眷恋:“惟有河山在,依稀戏马台。”诗人在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国家山河的眷恋之情。尽管个人身世已变,但国家依然存在,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信心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巧妙融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语言简练: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词,但每一句都饱含深意。这种简练的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耐人寻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 含蓄蕴藉: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时采用了含蓄蕴藉的手法,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这种手法,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艺术形象,使得诗歌具有了持久的艺术魅力。

《后九日小园登阁志感》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诗歌的特点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