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古刹是何年,此夕维舟思惘然。
既有胜游供旅兴,况逢知己共清联。
前湾兔色生寒照,古洞猿声搅夜眠。
我亦飞来又飞去,僧钟催发北征船。
飞来寺晚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飞来寺晚泊》—— 明诗中的孤舟之思
明代诗人刘介龄的《飞来寺晚泊》,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江南水乡晚归图。《飞来寺晚泊》是一首描绘夜晚在古刹停泊,思绪飘渺的七言律诗。诗中不仅流露出对古刹岁月的追忆,更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
“飞来古刹是何年,此夕维舟思惘然。”这句起兴,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刘介龄通过询问古刹的创建年代,引出了晚泊的孤寂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他似乎在追问,这座寺庙究竟是在何种历史背景下矗立至今?又为何能吸引他在此停泊休憩?
“既有胜游供旅兴,况逢知己共清联。”接下来的句子,则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外界环境巧妙融合。既表明了旅途中的愉悦和满足,又突出了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陪伴的重要性。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友谊的珍视和追求。
“前湾兔色生寒照,古洞猿声搅夜眠。”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进一步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月光下的湖面映衬着小岛的轮廓,仿佛一只只白兔在夜色中跳跃;而古洞里传来的猿声,更是搅乱了诗人的夜梦。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而生动。
最后两句“我亦飞来又飞去,僧钟催发北征船”,则以一种哲理性的笔触,表达了诗人的宿命感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人用“飞来又飞去”形容自己或他人像鸟儿一样自由穿梭于世界之间,而“僧钟催发北征船”则暗示着人生的漂泊与无常。这既是对过往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飞来寺晚泊》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角,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生活情趣,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独有的韵味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