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陪缜之伯乔伯襄饮族祖华玉宅

江村长晚潮,秋火荡兰桡。
共赴竹林约,来乘濠濮招。
行看晴浦月,坐对隔溪桥。
高会怜今雨,风光胜昨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六夜陪缜之伯乔伯襄饮族祖华玉宅》是明代诗人欧必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欧必元作为明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 诗歌内容
  • 背景设定:《十六夜陪縝之伯喬伯襄饮族祖华玉宅》创作于明万历年间,具体时间为十六之夜。地点是在族祖华玉家的宅邸中,与族人共同饮酒庆祝。
  • 主题思想:“高会怜今雨,风光胜昨宵”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美好景色的赞赏以及对未来时光的珍惜。
  1. 艺术手法
  • 语言风格:“江村长晚潮,秋火荡兰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 意象运用:在诗中运用“竹林约”、“濠濮招”、“晴浦月”、“隔溪桥”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和谐而富有诗意的背景,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严谨,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从夜幕降临写到月光照耀,再到隔溪桥上的观景,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1. 文化价值
  • 反映社会状况:通过饮酒聚会这一场景,间接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家族观念、友情及文人雅集的文化传统。
  • 美学追求:欧必元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十六夜陪缜之伯乔伯襄饮族祖华玉宅》不仅是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研究明代文人生活及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该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还可以领悟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