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中对月忆家慈

山月扬清光,照我芙蓉裳。娟娟如故国,游子滞他乡。
他乡见月心独苦,正是家人望游子。衡岳峰头断雁群,扶胥浦口沉双鲤。
庭前老母白发稀,日日倚门望子归。燕京九月严霜候,应念羁人未授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署中对月忆家慈》是潘光统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亮和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对家人的深切牵挂。

潘光统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看到明月而引发的思乡之情。诗中的“山月扬清光,照我芙蓉裳。娟娟如故国,游子滞他乡”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能看到一个身着华丽衣裳的游子,在异地仰望着皎洁的明月,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诗中的“他乡见月心独苦,正是家人望游子”表达了作者在异地见到圆月时,感受到的孤单与寂寞,同时也反映了家人对他的无尽思念。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诗句的情感深度,也使得整首诗更加感人肺腑。

诗中的“衡岳峰头断雁群,扶胥浦口沉双鲤”则通过自然景象,进一步加深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断雁与沉双鲤,不仅是自然的意象,更是游子对家乡亲人的寄托和希望,象征着无论身在何处,家人的心始终与他相连。

最后两句“庭前老母白发稀,日日倚门望子归”则是诗人直接向读者传达了他心中的无奈与辛酸。这里的“老母”和“望子归”,展现了游子在外为生活奔波,无法及时回家陪伴母亲的情景,这种对比增强了诗作的情感冲击力,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游子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署中对月忆家慈》不仅仅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更是一篇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作品。通过对月光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思乡情绪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传递给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