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采动时髦,老去功名信所遭。
千里不须嗟骥枥,一官聊复试牛刀。
行经易水秋风冷,吟对瀛台海月高。
两地相望俱是客,缅思乡社共松醪。
送陈经府廷盛之河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陈经府廷盛之河间》是明代诗人潘希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潘希曾高超的诗歌技巧,而且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上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潘希曾是明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感慨。
诗作原文:千里不须嗟骥枥,一官聊复试牛刀。行经易水秋风冷,吟对瀛台海月高。两地相望俱是客,缅思乡社共松醪。
诗意解析:首联“千里不须嗟骥枥,一官聊复试牛刀”表达了诗人虽年老体衰但仍怀有壮志未酬的豪情壮志。颔联“行经易水秋风冷,吟对瀛台海月高”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凄凉景象以及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颈联“两地相望俱是客,缅思乡社共松醪”则反映了诗人在外为官的孤独与辛酸。尾联“两地相望俱是客,缅思乡社共松醪”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家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思念。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韵律严谨,结构紧凑,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比和衬托,诗人巧妙地表现了人生百态和不同阶段的感受。
文化意义:《送陈经府廷盛之河间》不仅是一首诗,它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送陈经府廷盛之河间》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亦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及当时的文化艺术风貌。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