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夷陵

岸头烟色暗寒芜,东下夷陵水似铺。
出峡江声城畔急,傍岩渔火雨中孤。
秦灰未冷还兴楚,汉鼎难安可恨吴。
惆怅千年如昨日,夜深闲坐揽吟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泊舟夷陵》是清代诗人宋琬创作的一首五言长律。这首诗通过精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夷陵停留时的感受和对历史遗迹的追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宋琬(1614~1674),字玉叔,号荔裳,清初著名诗人,也是清八大诗家之一。他出身于汉族家庭,祖籍莱阳(今属山东)。尽管宋琬一生历经坎坷,但他的文学成就却颇为显著,其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诗歌原文:百丈挽孤舟,譬诸御劲敌。黄头运长篙,森然列矛戟。伐鼓以为节,进止有成画。喧呼殷雷霆,鱼龙应辟易。草间觅微路,蜿蜒入山脊。蜀儿夸身手,攀缘类蜥蜴。乘风张素帆,眩目失青壁。蒙茸岩际花,斑驳沙边石。小市闻鱼腥,近郊留虎迹。夷陵楚西门,历年困兵革。黄牛未百里,江流疾如射。云岑莽亏蔽,波涛相委积。芜没明妃村,苍凉屈原宅。景物足留连,畏此简书迫。浩歌对鸥鸟,俯仰悲行役。

  3. 主题解析:宋琬的《泊舟夷陵》通过对夷陵古迹的自然描写与人文历史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于历史沧桑的感慨。诗中既有对长江流水、山川景色的细腻刻画,也不乏对楚国历史、屈原故居等文化遗迹的深情缅怀。

  4. 艺术特色:宋琬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例如,“出峡江声城畔急”与“傍岩渔火雨中孤”形成了声音与光影的对比,而“秦灰未冷还兴楚”与“汉鼎难安可恨吴”则暗含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整体上,该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宋琬的《泊舟夷陵》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感悟的诗歌,更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