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春山烟雨图

崖溜下林陂,春云带雨垂。
不知村远近,惟见树参差。
柳巷闻莺早,桃溪放犊迟。
乱馀宁有此,愁绝辋川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春山烟雨图》是明代刘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作者简介
  • 刘崧(1321—1381),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因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后致仕归。谥恭介。刘崧博学工诗,其诗风受江西派影响,有《槎翁诗文集》、《职方集》等作品传世。《题春山烟雨图》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与深刻描绘,反映了诗人在宁静的山水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情感追求。
  1. 诗歌原文
    崖溜下林陂,春云带雨垂。不知村远近,惟见树参差。
    柳巷闻莺早,桃溪放犊迟。乱余宁有此,愁绝辋川诗。

  2. 诗句解析

  • 崖溜下林陂:描绘了一幅春日山间小溪流淌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 春云带雨垂:“春云”指的是春天的云彩,“带雨垂”则形象地描绘出云朵低垂、带有细雨的朦胧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 不知村远近: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村落的好奇与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距离感,增添了诗意的深度。
  • 惟见树参差:这句诗通过“惟见”强调了树木的繁茂与错落有致,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勃勃。
  • 柳巷闻莺早:描绘了清晨柳树下传来的黄莺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 桃溪放犊迟:以放牛归来的场景,表现了一种田园生活的悠闲与自在,也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 乱余宁有此,愁绝辋川诗:诗人感叹这样的景致在乱世之中难以再现,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忧愁与感慨,使得整个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情感深度。
  1. 创作背景
  • 明代初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雅士都热衷于诗歌创作,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刘崧作为江西地区的文人代表,他的诗歌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同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个人风格。
  1. 艺术特色
  • 《题春山烟雨图》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律诗形式,结构严谨,音韵和谐。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村落、林木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春日画卷。
  • 诗歌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春云带雨垂”、“柳巷闻莺早”、“桃溪放犊迟”等,将抽象的自然景物赋予了具体的形象和情感,使得诗歌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动荡年代中的孤独与忧愁。
  1. 文化价值
  • 《题春山烟雨图》不仅是刘崧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他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种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可以发现《题春山烟雨图》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更在文化层面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歌,更是一幅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画卷。这首诗不仅是刘崧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明代文化风貌的一个缩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