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周伯宁二首

交友今谁在,东游最忆君。
清尊澄夜月,彩笔动春云。
楚甸烽烟合,秦淮树色分。
相思愁日暮,花落正纷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周伯宁二首》是一首由刘崧创作的诗歌。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1. 作者简介
  • 文学成就:刘崧(1321年—1381年),字子高,号孟高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与杨基、高启并称“元明三才子”。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擅长写景抒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生平简介:刘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少年时即以诗名满京城。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交友今谁在,东游最忆君。清尊澄夜月,彩笔动春云。楚甸烽烟合,秦淮树色分。相思愁日暮,花落正纷纷。”
  • 译文:如今的朋友还有谁?最让我怀念的是您。晚上我端着酒杯,看着清澈的月亮,手中的彩笔仿佛也能感受到那如诗如画的春天氛围。楚地的烽火已经点燃,秦淮河上的景色也被晚霞分割开来。在这思念之苦中,日薄西山,花儿也纷纷飘落。
  1. 诗歌赏析
  • 意境之美: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夜晚饮酒赏月的温馨氛围展现无遗。同时,通过对楚甸烽火和秦淮树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历史与现代交融的艺术空间。
  • 情感之深:诗人表达了对逝去友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无尽思念。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直白又深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 艺术之巧:诗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使得整首诗歌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韵律感。这种巧妙的艺术处理,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人骚客辈出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兴亡、社会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 地域特色:诗中的楚甸、烽烟、秦淮等元素,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当时地理环境的窗口。
  1. 影响评价
  • 艺术地位:刘崧的《寄周伯宁二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被视为元明之际诗歌的经典之作。其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得到了后世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 研究价值:此诗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心态。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元明之际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

《寄周伯宁二首》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美感的诗歌,也是了解元明之际社会风情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与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