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梁黄岭

何者是青天,随处皆明月。
无弦乃无音,有员终有缺。
涧底水冷冷,树梢风决决。
自饭田中粱,莫餐山上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梁黄岭》是明代诗人薛侃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意境、深刻的哲理以及对大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薛侃(?—1545),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上,特别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界深刻的观察和感悟。薛侃在正德十二年进士及第。他的生活轨迹显示,他在官场有一定的地位,并且与当时的文人王守仁有师友之谊。
  2. 诗歌原文
    和梁黄岭
    何者是青天,随处皆明月。
    无弦乃无音,有员终有缺。
    涧底水冷冷,树梢风决决。
    自饭田中粱,莫餐山上蕨。
  3. 诗歌解析
  • “何者是青天”:这一句通过反问的形式,表达了一种哲理思考,即宇宙万物的本质都是无常的。青天作为天地间最纯净的颜色,被用来象征事物的本源和本质。
  • “随处皆明月”:这句话意味着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象征着普遍和普遍的真理。
  • “无弦乃无音”:比喻任何事物都需要依赖其他事物才能存在。没有弦的音乐无法发出声音,同样,没有其他事物的事物也无法完整。
  • “有员终有缺”:这句诗表明了事物总是相对的,完美和完美的事物总是伴随着缺失,强调了世界的不完美性。
  • “涧底水冷冷”:描述了涧底水流的冷冽,暗示着人生的艰辛或者内心的孤独感。
  • “树梢风决决”:描写了树梢上风的强劲,象征着挑战或逆境。
  • “自饭田中粱,莫餐山上蕨”:这句诗可能含有讽刺意味,表达了对世俗生活或名利的追求的批判。它反映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不屑和对精神境界的向往。

薛侃的《和梁黄岭》不仅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的诗篇,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人生、世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语言艺术,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