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祖心禅师

东城忆别木樨秋,谁料袈裟作楚囚。
丁令枉教身化鹤,图澄真觉石为鸥。
乌衣群季伤膏野,白足孤踪笑首丘。
明月玉关人万里,只应南雁识边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怀祖心禅师》是明末清初诗人陈子升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弥天觉路竟孤攀,满月毫光想别颜。
    舍利不缄金口偈,袈裟投老玉门关。
    清斋硕果悬春署,故国梅花指雪山。
    寄语辽城千岁鹤,祇园无恙待师还。

  2. 作者简介

  • 薛始亨(明代)
  • 广东南海人
  • 字乔生,号中洲草堂遗集编者,有《中洲草堂遗集》等著作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寄怀祖心禅师》的意境深远,通过描绘禅宗的修行过程,展现了禅宗对于人生道路的独到见解。
  • 意象鲜明:诗中使用了许多鲜明的意象,如“孤攀”、“别颜”、“玉门关”等,这些意象都极具画面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
  • 寓意深刻: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禅宗修行的描述,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对佛法的深层次思考,展现了作者的禅意和哲思。
  1. 艺术特色
  • 语言优美:整首诗的语言优美,用词精准,富有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情感真挚: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禅宗修行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情感真挚而深沉。
  1. 文化背景
  • 禅宗文化:这首《寄怀祖心禅师》创作于禅宗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禅宗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力。
  • 文人墨客:此诗反映了明代文人对禅宗思想的喜爱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哲理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禅宗传承:这首诗的流传与禅宗的传播密切相关,成为禅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 读者反响
  • 广泛传诵:此诗在后世广为传颂,成为研究禅宗文化的重要文献。
  • 学者研究:许多学者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寄怀祖心禅师》不仅是一首反映禅宗修行过程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丰富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首诗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其作为文学作品本身的范围,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