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过李邑生赏铁树灯

馋灯开夕宴,弱水得奇株。
错比三花树,还添五夜珠。
骊光悬似昼,鲛泪到应枯。
但莫将如意,酣来击唾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六夜过李邑生赏铁树灯》是明代诗人黎彭龄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赏灯的情景,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下面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与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黎彭龄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当时文人聚会赏灯是一种流行的文化活动,诗中描写的场景很可能发生在这样的场合之中。
  1. 诗的内容分析
  • 诗句解析:《十六夜过李邑生赏铁树灯》中,“馋灯开夕宴,弱水得奇株”两句,通过描述赏灯的热闹场面和奇异植物的出现,展现了一个多彩而富有诗意的夜晚;“错比三花树,还添五夜珠”则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
  • 意境营造:整首诗以赏灯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活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夜晚。
  1. 艺术特色探讨
  • 语言风格:黎彭龄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思想内容: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哲理意义。
  1. 历史文化价值
  • 时代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文人阶层特别重视文化修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赏灯等活动在这一时期极为盛行。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同时对于现代文艺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十六夜过李邑生赏铁树灯》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