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溜萧萧未放晴,客窗分咏慰交情。
丽筵风急漏声细,孤枕雨凉秋气清。
万里家山成远梦,十年踪迹寄浮萍。
谋身每笑儒冠拙,白首蹉跎愧此生。
雨夜司马连翊之榻
介绍
雨夜司马连翊之榻
檐溜萧萧未放晴,客窗分咏慰交情。
丽筵风急漏声细,孤枕雨凉秋气清。
万山成远梦,十年踪迹寄浮萍。
谋身笑儒冠拙,白首蹉跎愧此生。
这首诗《雨夜司马连翊之榻》出自明代诗人黎贞之手,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之夜。诗中不仅表达了主人公对友人深厚的友情以及对自然变化的感悟,也折射出作者自身对生命、时间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檐溜萧萧未放晴”开篇便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随后“客窗分咏慰交情”则点明了这场雨夜,是在一位客人的居所中度过,而彼此之间的友谊得到了特别的慰藉与升华。接下来的诗句“丽筵风急漏声细,孤枕雨凉秋气清”进一步描述了室内外的对比景象:室外风雨交加,室内则相对宁静;外面的世界被雨水洗礼,变得清爽宜人;而自己的孤枕却感受到了这股清凉的秋意。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温度变化,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
“万山成远梦,十年踪迹寄浮萍”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漂泊生涯的感慨,如同万山一般遥远而不可及的梦想,以及在这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中,自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四处流浪。“谋身每笑儒冠拙,白首蹉跎愧此生”则是对自我反省的深入描述,表明虽然在世俗中努力求取功名,但最终发现自己未能如愿,深感遗憾。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映射了整个时代的风貌。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往往需要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黎贞通过这首诗传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旅途的看法,以及对于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感悟。
在今天,当我们再次阅读这首诗时,不难发现它依然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首抒情诗,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挣扎。无论是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我们都能在这首诗中找到共鸣,感受到那些关于生活、爱情、梦想和失落的共通感受。
《雨夜司马连翊之榻》是明代诗人黎贞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至今仍然受到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古典诗歌的美学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的智慧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