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草书势答董思白宗伯

应龙游卿云,首尾不一见。
纵横驭六气,出入乘万变。
天门俨威神,朱衣缨琼弁。
草木待甲坼,鳞羽自联串。
鬼神任屈信,帝王迭兴禅。
神潜道斯升,时亢理必贱。
胜境了莫追,过地岂再践。
永言体诸身,可以谢善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草书势答董思白宗伯》是明末清初诗人邝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邝露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草书艺术的独特魅力。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通过对草书艺术的赞美,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诗句“应龙游卿云,首尾不一见”表达了草书笔势的连绵不绝和灵动飘逸,如同神龙在云端遨游,首尾相接却不显痕迹。而“草木待甲坼,鳞羽自联串”则形象地描绘了草书线条的流畅与自然,如同草木生长、昆虫飞翔般自然和谐。

从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邝露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天门俨威神,朱衣缨琼弁”通过天门和朱衣这样的神话元素,赋予了草书以庄严神圣的气息。而“鬼神任屈信,帝王迭兴禅”则将草书与天地间的鬼神和帝王相提并论,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地位。

从诗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来看,《咏草书势答董思白宗伯》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草书艺术的重要文献。它在明代晚期对草书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评价,为后来的草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灵感。

《咏草书势答董思白宗伯》不仅以其生动的形象描绘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后世对草书艺术的理解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