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仙迹

仙驭凌风去,岩花空自芳。
至今池水上,仿佛隐红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门仙迹》是明代黎贯创作的诗歌,描绘了仙女乘鸾而去的场景,以及留下的石池和清浅的芙蓉花。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黎贯:明广东从化人,字一卿,号韶山。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御史,世宗即位后请复起居注。
  • 创作背景:黎贯的创作背景主要在于他作为御史的身份,需要通过文学来记录和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他的作品也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传承。
  1. 诗歌原文
  • 仙女乘鸾去,瑶台风雾浓。
  • 空馀石池水,清浅落芙蓉。
  1. 诗意解析
  • 仙女乘鸾去:描述了仙女乘着仙鹤离去的情景,给人一种超脱尘世、飘逸脱俗的感觉。
  • 瑶台风雾浓:形象地描绘了仙女离去时天空中云雾缭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氛围。
  • 空馀石池水,清浅落芙蓉:表达了虽然仙女已经离去,但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如石池和芙蓉般美丽动人。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将仙女的形象与周围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画意。
  • 意象丰富:通过“仙驭淩风去”、“岩花空自芳”等意象,展现了自然之美和仙女之姿,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除了上述阐述的基本内容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 历史背景:《风门仙迹》的创作时间是明代,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刻变革,这些背景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仙传说具有重要的地位。诗人通过对仙女的描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风门仙迹》不仅展现了作者黎贯卓越的文学才能,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的机会。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的文化和社会风貌,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想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