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妇篇

幼妇皎然,年当艳时。
眼若秋水,面凝寒脂。
于归老夫,命为雄雌。
情乃不属,义安可离。
不如齐女,迟归愆期。
啧啧来卿,报雠名垂。
木兰从军,身等男儿。
缇萦感慨,为帝者师。
束发事夫,更欲何为。
寂寂当窗,札札鸣机。
织成大布,以御寒威。
三丈作被,馀裁为衣。
非无刺绣,锦组光辉。
非无杂佩,纫袭兰芝。
色既匪尚,幽嘿自持。
淑顺终老,何求人知。
虽无人知,安畅以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幼妇篇》是明朝诗人黎遂球创作的一首四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幼妇篇》通过其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展现了古代妇女的命运和情感。诗中“幼妇皎然,年当艳时。眼若秋水,面凝寒脂”,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年轻女子的美丽与哀愁。这种描写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也深刻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困境与无奈。

从艺术手法来看,《幼妇篇》采用了古典诗歌中的比兴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诗中的“不如齐女,迟归愆期”运用了齐女迟归的典故,象征着女性被动等待的命运,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注。

从主题思想来看,《幼妇篇》不仅仅是对女性命运的描绘,更反映了诗人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诗中提到的“报雠名垂”可能暗指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和战乱频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诗中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一种传统的女性美德——柔顺、顺从,这与当时社会的性别角色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历史背景来看,《幼妇篇》的创作和流传与明代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很多文人都以诗歌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幼妇篇》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作,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幼妇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从中汲取关于人性、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