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山亭答潘少承

别离欣把袂,披写共登楼。
木叶千山雨,虫声四壁秋。
酒缘多病止,榻为故人留。
已似嵇康懒,那堪复远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山亭答潘少承》是明代诗人黎民表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诗歌原文
    别离欣把袂,披写共登楼。
    木叶千山雨,虫声四壁秋。
    酒缘多病止,榻为故人留。
    已似嵇康懒,那堪复远游。

  2. 诗歌解读

  • 别离与登楼:诗的开头“别离欣把袂,披写共登楼”,描绘了一幅别离的场景,诗人与友人相聚于山亭之中,共同登高望远。这里的“欣把袂”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欢愉之情。
  • 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中的“木叶千山雨,虫声四壁秋”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营造了一种静谧、凄凉的氛围。这里,诗人以“千山雨”和“四壁秋”来形容山中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
  • 饮酒与友情:在诗的后半部分,“酒缘多病止,榻为故人留”反映了诗人因疾病而停止饮酒,以及为朋友留下休息的地方。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慨。
  • 自我形象的刻画:“已似嵇康懒,那堪复远游。”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反思,他认为自己如同古代名士嵇康一样厌倦了世事的纷扰,但又不得不继续远游。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黎民表,生卒年不详,字民表,号东园,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明代文学家,与陈子升、陈继儒并称“岭南三大家”。其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感。
  • 时代背景:明代中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黎民表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艺术特色
  • 精炼的语言:《秋夜山亭答潘少承》语言简洁明快,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打磨,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又符合诗歌的形式美。
  • 深刻的意境:诗中的意象丰富,从别离的欢悦到孤独的沉思,再到对现实的无奈,每一处都充满了深意。这种深邃的意境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历史评价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被后世誉为明代诗歌的佳作。它不仅是黎民表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 文化影响:作为明代的代表作品之一,该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秋夜山亭答潘少承》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貌。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