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慈上人坠马

经禅不出户,山色举头新。
绝磴应妨马,危途转畏人。
尘劳余裹足,电路尔观身。
莫更生嗔恼,西游本宿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慰慈上人坠马》是明代诗人黎民表创作的一首古诗。该诗通过描绘山景、山路和行者的感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内心修行的深刻感悟。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黎民表,字子羽,号瑶石,明代诗人,生于嘉靖年间。他的诗歌多以山水自然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 创作背景:《慰慈上人坠马》创作于作者的某个特定时期,可能是在游历名山大川后,对于自然与人的互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1. 作品原文
    《慰慈上人坠马》:经禅不出户,山色举头新。绝磴应妨马,危途转畏人。尘劳余裹足,电路尔观身。莫更生嗔恼,西游本宿因。
  2. 主题思想
  • 自然与修行:这首诗通过对山景、行者以及内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对修行生活状态的反思。
  • 人生哲学:诗中的“莫更生嗔恼,西游本宿因”反映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即修行不仅是为了逃离尘世的烦恼,也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自然和心灵的宁静。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诗中运用了“经禅”、“山色”、“绝磴”、“危途”等意象,通过这些具体的景物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 语言风格:黎民表的语言清新脱俗,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性。
  1. 文化意义
  • 文人情怀:这首诗体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慰慈上人坠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后世影响
  • 文学传承: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学术研究:学者们对这首诗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分析,对其意象、用词、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发展。

《慰慈上人坠马》不仅作为一首优美的古诗流传至今,更是承载着作者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展示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还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