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茂陵祀孝贞太后

一弃东朝养,千秋不复归。
夜台长寂寞,月殿少光辉。
野露栖金碗,山风动玉衣。
茂陵多碧草,春日自芳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茂陵祀孝贞太后》是明朝薛蕙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作者对亡母的深切怀念和对其生平事迹的追忆。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一弃东朝养,千秋不复归。
    夜台长寂寞,月殿少光辉。
    野露栖金碗,山风动玉衣。
    茂陵多碧草,春日自芳菲。

  2. 作者介绍:薛蕙,字君采,号翠亭,明诗坛上著名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高洁的道德品质而著称。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受到后人的赞誉。

  3. 创作背景:薛蕙在《谒茂陵祀孝贞太后序》中描述了他写这首诗的缘由:“臣闻孝者,百行之冠也。昔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故臣每思东朝养母之恩,未尝不涕泣歔欷,若有所失。遂于三月三日,诣孝贞太后梓宫之前,陈其哀思而作是诗。” 这表明薛蕙通过祭拜活动来表达对亡母无尽的哀思。

  4.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首句“一弃东朝养,千秋不复归”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她生前所受的恩惠和牺牲。这种表达方式简洁而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意象使用:诗中的意象丰富而富有象征意义。如“野露栖金碗”、“山风动玉衣”等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又凄美的画面,既体现了诗人对亡母的缅怀,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情感状态。
  •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使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夜台长寂寞,月殿少光辉”通过对比强调了墓地的孤寂与月殿的暗淡,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哀愁和悲凉的气氛。

《谒茂陵祀孝贞太后》不仅因其深邃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成为经典之作,更因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而备受推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哲理和道德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