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悔

平生多悔事,尤多文字悔;
乐道人之善,笔墨无匿彩。
所期励姱修,臭味芬兰茞;
乃因习俗移,面目幻傀儡。
远者十馀年,近仅三两载;
多少深情者,抵掌笑吾騃。
人具圣贤资,讵可逆忆待;
吾自存吾厚,虽悔不忍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多悔》是明代诗人卢若腾创作的。在探讨文学作品时,《多悔》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还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心态。《多悔》不仅是卢若腾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明代特定历史环境下文学风貌的一种记录。以下是关于《多悔》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多悔》的作者卢若腾,字闲之,福建金门人,明末清初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出生于唐宋之际,一生经历了明朝与清朝的更迭,其间官职变动频繁,生活充满波折。
  • 官场经历:卢若腾曾官至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后因抗清而获加兵部尚书。他的生涯充满了对抗清势力的不屈精神和对故国的情感。
  1. 创作背景
  • 时代影响:《多悔》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崇祯年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剧烈的时期,同时也是文人群体中思想活跃、流派纷争较为突出的时期。
  • 文人心态:在那个时代,许多文人面临着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双重压力,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和自我反思。卢若腾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
  1. 主要内容解析
  • 主题探讨:《多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行为和选择的深刻反省。诗中通过对比“乐道人之善”与“笔墨无匿彩”,反映了作者在道德选择上的挣扎,以及对于自己过去行为的后悔之情。
  • 文学特色:该作品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著称,体现了明末清初诗歌的典型特征,即在形式上追求简洁明了,内容上追求深远内蕴。
  1. 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多悔》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记录了作者个人的生平和思想变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态度,对于研究明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社会反响:在清代,虽然《多悔》未能得到更多的重视,但它仍然被后人提及。例如,现代文学家刘再复在其著作中提到“金庸不但喜欢刘莲,把她收为唯一‘记名弟子’,更写下对联送给她,‘偏多热血偏多骨,不悔深情不悔痴’”,这反映了《多悔》在当代仍有其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多悔》作为明代诗人卢若腾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展示了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和文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多悔》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