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号乞喧,手携幼稚孙;
问渠来何许,哽咽不能言。
久之拭泪诉,世居濒海村;
义师与狂虏,抄掠每更番。
一掠无衣谷,再掠无鸡豚;
甚至焚室宇,岂但毁篱藩。
时俘男女去,索赂赎惊魂;
倍息贷富户,减价鬻田园。
幸得完骨肉,何暇计饔飧;
彼此赋役重,名色并杂繁。
苦为两姑妇,莫肯念疲奔;
朝方脱系圄,夕已呼在门。
株守供敲朴,残喘岂能存!
举家远逃徙,秋蓬不恋根;
渡海事行乞,冀可活晨昏。
我听老翁语,五内痛烦冤;
人乃禽兽等,弱肉而强吞。
出师律不肃,牧民法不尊;
纵无恻隐心,因果亦宜论。
年来生杀报,皎皎如朝暾;
胡为自作孽,空负天地恩!
老乞翁
介绍
《老乞翁》是明代诗人卢若腾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卢若腾,字闲之,福建金门人,因其家乡在唐代为监牧地,故号牧洲。卢若腾生于明末清初,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曾因抗清失败而流亡,晚年隐居乡间,以诗文抒发胸臆。卢若腾的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尤其是对人民疾苦的深刻同情。
作品原文:《老乞翁》的原文如下:
老翁号乞喧,手携幼稚孙;
问渠来何许,哽咽不能言。
久之拭泪诉,世居濒海村;
义师与狂虏,抄掠每更番。
一掠无衣谷,再掠无鸡豚;
甚至焚室宇,岂但毁篱藩。
时俘男女去,索赂赎惊魂;
倍息贷富户,减价鬻田园。
幸得完骨肉,何暇计饔飧;
彼此赋役重,名色并杂繁。
苦为两姑妇,莫肯念疲奔;
朝方脱系圄,夕已呼在门。
株守供敲朴,残喘岂能存!
举家远逃徙,秋蓬不恋根;
渡海事行乞,冀可活晨昏。
我听老翁语,五内痛烦冤;
人乃禽兽等,弱肉而强吞。
出师律不肃,牧民法不尊;
纵无恻隐心,因果亦宜论。
年来生杀报,皎皎如朝暾;
胡为自作孽,空负天地恩!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明朝晚期,当时国家动荡,社会处于混乱状态。诗中的“老翁”可能代表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通过描述老翁一家被义军和外来侵略者迫害的经历,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破坏和人性冷漠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作品赏析:从《老乞翁》中可以看出,卢若腾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手法来表达主题。诗中不仅描绘了老翁及其家人遭受的苦难,还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不合理现象的强烈批评。
创作风格:卢若腾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唐诗影响,同时又不乏创新,他善于运用古风古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这种风格使得《老乞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社会意义:作为文学作品,《老乞翁》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创造,它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这首诗让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和平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的渴望。
文学价值:除了其历史价值外,《老乞翁》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它是明末清初诗歌的一个重要代表,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文化影响:通过对《老乞翁》的阅读和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明末清初的社会风貌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同时,这也有助于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作为一首充满悲悯与反思的诗歌,不仅展示了卢若腾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经典之作,也是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