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蛇篇

闻道海东之蛇百寻长,阿谁曾向蛇身量;蛇身伏藏不可见,来时但觉勃窣腥风扬。
人马不能盈其吻,牛车安足碍其肮!铠甲剑矛诸铜铁,嚼之縻碎似兔獐。
遥传此语疑虚诞,取证前事亦寻常;君不见巴蛇瘗骨成邱冈,岳阳羿迹未销亡。
当时洞庭已有此异物,况于万古闭塞之夷荒;夷荒久作长蛇窟,技非神羿孰能伤。
天地不绝此种类,人来争之犯不祥;往往活葬长蛇腹,何不翩然还故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蛇篇》并非文学作品,而是由卢若腾创作于明代的一首诗歌。该作品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明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长蛇篇》是明代诗人卢若腾的作品,其创作背景和时代环境对其作品的风格与主题有着直接的影响。卢若腾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明末清初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混乱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卢若腾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哲学思考。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然乃至宇宙的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长蛇篇》作为一首具有传奇色彩的诗歌,其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容小觑。诗中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神秘色彩。通过对蛇的形象描绘,诗人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界生物特性的深刻理解,也借此表达了对生命本质和人类行为的反思。这种通过具体形象传达抽象观念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颇为常见,但能够达到如此高超境界的作品并不多见。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象的隐喻,这些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长蛇篇》作为明代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独特的创作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