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园有感

一片荒园战伐馀,主人流落未安居。
春来漫拟桑麻长,岁久谁将蔓草除。
慨想农功难自弃,静看人事不如初。
道旁时有栽瓜者,烟雨才分半亩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荒园有感》是元末明初的诗人蓝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荒园景象的感慨和对农事艰难的思考。以下是关于该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荒园有感》创作于元末明初,这一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诗人蓝仁身处乱世之中,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 个人经历:蓝仁在元末社会大动荡中失去了家人和财产,被迫放弃科举,转而专注于诗歌创作。他的诗风和平雅澹远,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淡然态度。
  1. 诗歌内容
  • 荒园景象:诗中描写了一片荒废已久的园林,战火过后荒凉的景象。园主流离失所,未能安居乐业,春风吹来却只能漫想桑麻的生长,岁月流逝无人清理蔓草。
  • 人生感慨:诗句透露出作者对农事艰难的感慨。他感叹农事不易,自认为应当放弃而静观人事变化,反映出他对时世的无奈与悲观。
  • 现实观察:诗中的“道旁时有栽瓜者”一句,揭示了农民仍在坚持农耕生活,而作者则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这一切,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将个人的哀愁和社会的悲悯融为一体,展现了其深沉的情感世界。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景物,如“荒园”、“蔓草”等,这些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风格:蓝仁的诗歌语言平实而含蓄,用词讲究,韵律和谐,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荒园有感》作为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艺术价值:蓝仁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和学习材料。
  1. 影响传承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荒园有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 传承情况:虽然历经数百年,但蓝仁的诗歌依然被广泛传颂,其作品在各个时代都有学者进行研究和解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荒园有感》不仅是元末明初诗歌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和深沉的情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荒园有感》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诗人在动荡时期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