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伐竹已千竿,始觉籓篱宇宙宽。
照室丹光林外见,隔溪山色座中看。
春秋岂信栽培易,风雨那愁出入难。
凤鸟不来龙已去,空山谁与报平安。
西山修竹已为军兵所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山脩竹已为军兵所伐》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蓝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创作及思想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作者简介:蓝仁,字静之,元明之际福建崇安人。他与弟弟蓝仁智一同前往武夷师从杜本学习诗法,因此放弃科举转而专攻诗歌。后在武夷书院担任山长,又因避乱迁至邵武尉,但并未赴任。入明朝后,按例徙至凤阳,居住数月即归隐,最终寿终。蓝仁的诗作风格平和而雅致,著有《蓝山集》。
诗歌原文:《西山脩竹已为軍兵所伐》是一首描绘山林景象、抒发感慨的七言律诗。诗中“朝来伐竹已千竿,始觉籓籬宇宙宽”表达了诗人在军队进入后感受到的宁静与开阔感。“照室丹光林外见,隔溪山色座中看”则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感,透过窗户能看到外面的丹红光影,隔着小溪可以看到对面山峰的颜色。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心境。
作品赏析:《西山脩竹已为軍兵所伐》不仅在艺术上表现了蓝仁高超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更在情感表达上展现了其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诗中流露出的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提升。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诗歌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西山脩竹已为軍兵所伐》不仅是蓝仁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杰出代表。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