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伐竹已千竿,始觉籓篱宇宙宽。
照室丹光林外见,隔溪山色座中看。
春秋岂信栽培易,风雨那愁出入难。
凤鸟不来龙已去,空山谁与报平安。
注释:
西山上的修竹已被军兵砍伐,
早晨来时已经砍倒了一千竿。
这才觉得藩篱的宇宙变得宽展。
在室内可以见到外面的丹光,
在山外却只能隔着溪流看风景。
春秋时期哪能相信栽培容易,
风雨之中哪愁进出艰难?
凤鸟不来龙已离去,
空山谁与报平安。
赏析:
此诗首联以“伐竹”起,“伐竹”即指伐木。诗人写“西山修竹”被军兵所伐,表现了当时社会动乱不安的现实。“朝来伐竹”,说明时间是清晨;“已千竿”,说明数量之多,表明军兵行动之迅速。“始觉籓篱宇宙宽”,这是说,由于藩篱被毁,才感到天地间更加开阔无垠。这里,作者以广阔的胸怀,对破坏者表示强烈的谴责。颔联两句写景,写景中又寄寓着诗人的感慨。“照室丹光”,形容室内明亮,而室外则阴暗;“隔溪山色”,形容山上的景色,却只能透过溪水远远看到。这两句写景,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感受,也反映了当时战乱造成的生活环境的恶劣。颈联两句进一步写自己的感慨和哀怨。“春秋岂信栽培易”,意思是说,春秋两季,人们还认为种植作物很容易,可如今,连这点信心也没有了。“风雨那愁出入难”,意思是说,即使遇到风雨,出入也困难重重,无法通行。这两句是说自己的处境十分艰难,无法自拔。尾联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和无奈之感。“凤鸟不来龙已去”,意思是说,凤凰来了却没有留下,龙去了却再也没有回来。这是说自己失去了依靠,无法生活下去。“空山谁与报平安”,意思是说,现在山林里没有人和我说话,只有我一个人孤寂地生活着。这是说自己孤独无助,无处诉说心中的痛苦和悲苦。全诗表达了诗人因战乱失去家园、亲人而感到痛苦和悲伤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