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会云松无善宿西山

清宵那得酒如川,共听檐声吼涧泉。
茅屋闭门惭旧隐,松窗下榻集群贤。
茶瓯款话更深后,诗卷分题烛影前。
归思纵忙犹阻水,竹床布被且同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会云松无善宿西山》是元末明初的诗人蓝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创作上的成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蓝仁,字静之,元末明初的闽人,他出身于一个文人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蓝仁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失利,而且转而致力于诗歌创作,与兄长一起前往武夷学习杜本的四明任士林诗法。这种转变标志着他由科举文人向诗人的转变,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2. 诗歌原文:《雨中会云松无善宿西山》是蓝仁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对山水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憧憬。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清宵那得酒如川,共听檐声吼涧泉。
    茅屋闭门惭旧隐,松窗下榻集群贤。
    茶瓯款话更深后,诗卷分题烛影前。
    归思纵忙犹阻水,竹床布被且同眠。
  • 清宵那得酒如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夜深人静时渴望饮酒的愿望,但现实的条件却是“清宵”,即深夜。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强调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这种宁静夜晚的珍惜和享受。
  • 共听檐声吼涧泉:描述了诗人与朋友们在雨夜中共同倾听檐下泉水的声响,感受到大自然的壮阔与和谐。这里“吼”字生动地描绘了声音的力量和气势,而“涧泉”则让人联想到山涧中的清澈流水,增添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感。
  • 茅屋闭门惭旧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过去隐居生活的回忆和怀念。“茅屋”象征着简朴和朴素的生活方式,“闭门”则表现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隐居状态。这里的“惭旧隐”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 松窗下榻集群贤:这句诗展现了诗人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松树下的住所相聚的情景。“松窗”为居所增添了一份自然的韵味,“群贤”则暗示了这些人都是才华横溢、值得尊敬的人物。这种相聚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对知识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 茶瓯款话更深后:这句话描述了在深入交谈之后品茶的场景,通过品茶来加深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茶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文人雅士交流思想、探讨学问的工具。这种深入的交谈往往能够带来新的灵感和感悟。
  • 诗卷分题烛影前: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夜晚灯下创作诗歌的情景。“烛影前”为阅读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分题”则可能指的是分门别类地记录或讨论诗句的含义。这种创作活动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文学天赋,也展示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 归思纵忙犹阻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尽管心中充满归乡之情,但仍被暂时无法离开的原因所困扰。“归思”指的是思念故乡的情感,“纵忙犹”则表达了即使忙碌也无法摆脱这种情感。这里的“犹”字还可能含有一种无奈和挣扎的情绪,说明诗人对于家乡的依恋和对于现状的矛盾心态。
  • 竹床布被且同眠: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们在简陋的环境中共同休息的场景。“竹床”和“布被”是极其朴素的睡眠用品,它们代表了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同时,“且同眠”则强调了大家在同一张床上休息,这种共同的体验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让友情更加深厚。
  1. 赏析与评析:《雨中会云松无善宿西山》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和文人聚会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诗中的“雨中会云松无善宿西山”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外界干扰的抗拒。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显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2. 创作背景:蓝仁在完成此诗的创作后并没有立即流传开来,而是在后来的某个时期才逐渐为人所知。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蓝仁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美的赞美。然而,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波折,他的许多作品都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直到明清之际,随着文化复兴的潮流涌动,蓝仁的作品才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这些历史背景为我们解读这首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雨中会云松无善宿西山》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引发了人们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思考。这首诗通过对雨夜山林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深深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