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善携仲文竹至

青山久隔故人面,修竹自同君子心。
老可近来无一事,为添清影满东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兼善携仲文竹至”并非一首完整的文学作品,而是明代诗人蓝仁的一句诗。这句诗出自《兼善携仲文竹至》,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心境,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1. 作者背景:蓝仁,字静之,号蓝山拙者,是元末明初的诗人,生于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他与兄长蓝智同为诗人,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习《春秋》,后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蓝仁不事科举,一生致力于诗歌创作,晚年隐居于武夷山,自号蓝山拙者。

  2. 诗句原文:青山久隔故人面,脩竹自同君子心。老可近来无一事,为添清影满东林。——明代·蓝仁《兼善携仲文竹至》

  3. 诗句解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首先,“青山久隔故人面”,意味着远离尘嚣的山水之间,可以见到老朋友的身影,但因距离遥远而难以相见。这里的“青山”和“故人面”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友谊。

  4. 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竹子常被视为坚韧不拔、节节高升的象征。诗句中的“脩竹自同君子心”表达了对这种品质的追求和向往。君子之心即指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5.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点是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比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静,蓝仁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文人理想。这种艺术风格与盛唐诗人的特质相似,体现了中晚唐诗歌的特点。

  6. 历史评价:蓝仁的诗风被后人认为是类似盛唐的诗风,既有唐人的豪放,又不失个性。他的诗作不仅学唐人,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蓝仁晚年虽隐居不仕,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创作却从未停歇,他晚年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蓝仁的这句诗不仅是其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