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木轩为南昌太守任肃

禄养亲不逮,孝子宁无情。
悲风飒然至,萧骚庭树声。
感兹思返哺,戚戚哀慕并。
深恩未能报,此恨何由平。
伤心不忍听,涕泪沾长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木轩为南昌太守任肃》是明代诗人谢一夔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生平背景:

  1. 作者简介
  • 名字与字号:谢一夔,江西省安义县乔乐乡前泽村三房人,字大韶。
  • 出生与去世:谢一夔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8年)。
  • 官职经历:谢一夔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并曾为明宪宗、孝宗父子的老师。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风木轩为南昌太守任肃》通过描写秋风中的庭院景象,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诗人用“悲风飒然至”来形容秋风的萧瑟,以此象征内心的哀愁和无奈。
  • 语言风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萧骚庭树声”形容秋风扫过落叶的声音,增添了诗句的音乐感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秋日景色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 艺术特色:该诗在形式上属于五言古诗,简洁而不失深意,体现了明代诗歌的典型特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逝去岁月的追思。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型期,文人士大夫阶层活跃,他们不仅关注政治,还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动态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 文学地位:谢一夔作为一位学者型官员兼文学家,其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风木轩为南昌太守任肃》不仅是谢一夔个人情感世界的写照,更是明代文人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到明代诗歌的艺术特点,还能深入理解古人对待家庭、社会责任的态度和情感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