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饮黄叔化鸣山洞

洞壑秋高客思飞,十年今得款荆扉。
亭开翠壁孤难并,径绕芳林静可依。
海上霞蒸翻过雁,城头砧动隐斜晖。
相逢且就黄花醉,谁更缁尘点素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饮黄叔化鸣山洞》是明代诗人谢与思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季与好友相聚时的愉悦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首联:洞壑秋高客思飞,十年今得款荆扉。
  • 颔联:亭开翠壁孤难并,径绕芳林静可依。
  • 颈联:海上霞蒸翻过雁,城头砧动隐斜晖。
  • 尾联:相逢且就黄花醉,谁更缁尘点素衣。
  1. 诗句解析
  • 洞壑秋高客思飞:这句描述了秋天的山壑中,诗人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秋高”暗示了季节的特点,也象征着人生的某种阶段,而”客思飞”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漂泊和思念之情。
  • 十年今得款荆扉:这里的”款荆扉”意味着多年后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的门庭,”今得”表达了一种难得的喜悦和满足感。
  • 亭开翠壁孤难并:通过描述亭子周围的翠绿山壁,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又孤独的美。”孤难并”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美的独特性。
  • 径绕芳林静可依:这句描绘了一条环绕着芳林的小径,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静可依”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安宁和依靠。
  • 海上霞蒸翻过雁:这句通过海上的霞光和雁群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感慨。
  • 城头砧动隐斜晖:城头上传来的砧声,伴随着斜阳的影子,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 相逢且就黄花醉: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欢乐和畅饮的情景,”黄花”可能指的是菊花,常被视为清高的象征,”醉”字则传达了欢聚时的愉快心情。
  • 谁更缁尘点素衣:最后一句是对友情的赞美,”缁尘”可能指的是世俗的尘埃,而”素衣”则象征着纯净和高雅。这句诗表达了对纯洁友谊的珍视。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 “洞壑秋高客思飞,十年今得款荆扉”两句,不仅描绘了秋日山间的宁静,更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 “亭开翠壁孤难并,径绕芳林静可依”两句,通过对亭台、翠壁和芳林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深雅致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 “海上霞蒸翻过雁,城头砧动隐斜晖”两句,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活动结合起来,使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有力。
  • “相逢且就黄花醉,谁更缁尘点素衣”这两句,既是对友情的颂扬,也是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揭示。它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友谊,同时也要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九日饮黄叔化鸣山洞》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更是一段关于友情、自然和人生的美好回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