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畏风涛,上马遵大路。马喜大路平,骞然欲驰鹜。
手疲两足痛,纵逸恐颠仆。呼奴执其辔,控驭使徐步。
前村望烟火,稍远得农扈。蔬笋兼可求,午膳爰不误。
少顷闻病翁,叫出蓬首妇。妇出拜且言:”穷苦日难度。
夫远充民兵,儿小当递铺。翁病经半年,寒馁缺调护。
军需未离门,活计不成作。荒山要收丝,荒亩要输赋。
诛求里长急,责罚官府怒。近来点弓兵,拘贫放权富。
迫并多逃亡,苍黄互号诉。左右三五家,春深失耕务。
纷纭下牌帖,勾捉犹未杜。”所言尽真悉,俾我心骇怖。
兹行事咨询,拯恤惧迟暮。州县嗟匪才,琐屑诚可恶。
丧乱民瘼深,君王重忧顾。所以谕旨勤,赤子相托付。
民为邦之本,绥抚在完固。胡为重敔剥,上德阻宣布。
明当抗封章,为尔除巨蠹。
大同江口舍舟而涂抵樊昌四十里纪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
《大同江口舍舟而涂抵樊昌四十里纪实》是清末民初作家李伯元(也称民国四大名侦探之一的茅盾)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故事。这部作品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在《大同江口舍舟而涂抵樊昌四十里纪实》中,作者李伯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性的弱点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小说通过一系列离奇的故事和人物塑造,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并探讨了道德伦理、正义与邪恶的主题。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变化。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描述,读者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现实。
请注意:以上信息是基于已有的资料进行推测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