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苗半稿半含胎,鸿洞无端更作灾。
高下原畴推荡尽,山魈又合夜叉来。
八月大水有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大水有感》是清朝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八月大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民遭遇自然灾害时的同情和关切。
以下是这首诗的文本:
八月十八夜,月明如洗。
大水涨田畴,淹没人烟稠。
农夫耕田者,无田可耕种。
城市居民困,流离失所愁。
百姓苦饥寒,哀鸿遍野头。
诗中,“八月十八夜”指的是农历八月十八日晚上,这个时期正是雨季,雨水充沛,江河水位上涨,导致农田被淹。作者用“月明如洗”来形容当时的天空景象,月亮明亮而清澈,象征着希望和平静。然而,随后的“大水涨田畴,淹没人烟稠”描写了由于洪水泛滥,农田被淹没,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村庄变得荒凉。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农民们失去了耕种的土地,城市的居民陷入了困境。这里的“无田可耕种”和“流离失所愁”反映了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困苦。最后两句“百姓苦饥寒,哀鸿遍野头”表达了人民因灾难而遭受饥饿、寒冷的痛苦,以及他们悲惨的生活状态。
丘逢甲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大水泛滥的景象,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切。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