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营堡登眺

楚天南望郁关河,岁杪乾坤事若何。
海内烽烟朝羽急,树中秋色夕阳多。
孤城万里愁飞檄,诸将何年议解戈。
野水残山俱拓落,登临寒垒动悲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日营堡登眺》是明代诗人钟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钟昌,字继文,东莞人,明穆宗隆庆五年(一五七一)进士,历任广西阳朔知县、户部主事等职,晚年以病乞休,加太仆卿,致仕。
  1. 诗歌原文
    楚天南望郁关河,岁杪乾坤事若何。
    海内烽烟朝羽急,树中秋色夕阳多。
    孤城万里愁飞檄,诸将何年议解戈。
    野水残山俱拓落,登临寒垒动悲歌。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秋日营堡登眺》描绘了一幅宁静与动荡并存的画面。在宁静的秋天景色中暗含着国家的不安和边疆的紧张局势。
  • 情感细腻:诗中通过描述“孤城万里愁飞檄”展现了将军们的忧虑与无奈,以及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艺术手法: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孤城万里愁飞檄”,不仅形象生动,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语言精炼:钟昌的诗句简洁而富有力量,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度又易于理解。
  1. 创作背景
  • 钟昌创作此诗时,正值其仕途不顺,多次升迁与降职之间徘徊。因此,诗中可能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涯的失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 作为一位官员,他可能也目睹了边疆战事的频繁和国家的动荡不安,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
  1. 文学价值
  • 此诗是钟昌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其较高的文学成就。它的出现为后人研究明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社会背景,对现代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和学习。

《秋日营堡登眺》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示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抗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