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声至

洛阳鹃声至,尔意亦何勤。
宋室诸缙绅,谁为达紫宸。
莫谓禽无知,性或灵于人。
负尔数声血,千载徒悲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鹃声至》是明代韩邦奇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对生命哀愁的深刻表达,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鹃声至》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记载,这首诗是在明正德三年韩邦奇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的背景下创作的。韩邦奇在官场上的正直刚直使他多次遭遇政治风波,最终被罢官归田。这种经历使得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黑暗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激发了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怀。
  2. 艺术特色:《鹃声至》的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深沉。诗中的“洛阳鹃声至,尔意亦何勤”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宋室诸缙绅,谁为达紫宸。”反映了他对朝中官员不作为的失望和批评。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字珠玑,句句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韩邦奇精湛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3. 历史影响:《鹃声至》不仅是韩邦奇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明代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的一个缩影。这首诗的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许多人都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因此,《鹃声至》不仅在当时受到欢迎,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鹃声至》以其深沉的历史感、深刻的社会批判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韩邦奇的文学成就,也可以从中汲取到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