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鹃声至,尔意亦何勤。
宋室诸缙绅,谁为达紫宸。
莫谓禽无知,性或灵于人。
负尔数声血,千载徒悲辛。
【注释】
鹃:杜鹃鸟,又名杜宇。
紫宸:皇宫的正门。古代帝王所居。
达:通晓。
负:背负。
【赏析】
此诗是作者于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春,因被贬谪而由夔州移至黔州时所作。诗人在黔州作此诗时,正当春暮之际,杜鹃啼声阵阵,催人伤情,遂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首二句“洛阳鹃声至,尔意亦何勤。”意思是说春天来了,洛阳(即洛阳城外的邙山)上那声声响起的杜鹃叫得多么动听!然而你心里却如此焦急不安,不知在想些什么?这里以“尔”指代自己的朋友或同志,表达了对他们的关切之情。
三、四句“宋室诸缙绅,谁为达紫宸。”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宋朝遗老遗少中,又有谁能像当年宋徽宗那样,直接得到皇帝的赏识,进入朝廷当官呢?这里用“缙绅”一词,指当时的士大夫们。他们本应受到重用,可是如今却一个个都落得个贬谪之祸,这又怎能不使人感到悲苦呢!
五、六句:“莫谓禽无知,性或灵于人。”意思是说:不要以为鸟儿没有知识,其实它们是很聪明的。它们的叫声虽然听起来并不美妙,但却能传得很远,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杜鹃鸣叫比作人的声音,突出了它的哀怨和急切。
最后两句:“负尔数声血,千载徒悲辛。”意思是说:你背负着这样几声啼哭,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悲伤啊!这句中的“负尔”二字,既指背上杜鹃的啼哭,又比喻肩负国家民族的兴亡重任。它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和民族危亡的担忧和忧虑,也表现了他对友人或同志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人处境的关切,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