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岁蒲关度,淹留直至今。
病来改蓬鬓,春到益乡心。
万壑迷寒雨,孤城隔远林。
须臾悲角起,怅望一沾襟。

【注释】

沁州:今山西沁县。沁水流经其地。蒲津关(在今陕西大荔北),是唐代长安到东都洛阳的必经之路。淹留:滞留,久居。改蓬鬓:变白的头发。蓬鬓,指头发稀疏。春到益乡心:春天到了故乡(沁州)的心情。益,增加。益乡,即故乡,指沁州。万壑迷寒雨:万山中迷蒙着寒雨。壑,山谷。迷,看不清楚。隔远林:隔着远树林子。孤城:指沁州城。须臾:片刻之间。角:指号角声,古代军中用以报时或发令的一种乐器。一沾襟:指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声而感到悲伤。沾襟,因感动而泪水满襟。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客居太原之时(公元753年)。当时,诗人正在为官途中,行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恰逢大雪纷飞,遂写下了这首《晚至沁州书怀》。诗中表达了诗人久客他乡的孤独与凄凉之情。

首联“昔岁蒲关度,淹留直至今”,点出了自己滞留的时间之长,由蒲津关(今陕西大荔县)出发,一直来到了沁州(今山西沁县)。诗人用“淹留”一词,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长时间滞留在外的辛酸与无奈。

颔联“病来改蓬鬓,春到益乡心。”则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诗人说自己因为身体欠佳,才不得不改变原本的蓬草般的黑发,而春天的到来又让他对故乡沁州充满了思念之情。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身体状况与情感变化相联系,既体现了自己的无奈与悲凉,也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颈联“万壑迷寒雨,孤城隔远林。”则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只见万壑之中弥漫着迷蒙的寒雨,而孤城则与远处的森林相隔相望。这里的“孤城”与“远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也表达了他对故乡沁州的深深思念。

尾联“须臾悲角起,怅望一沾襟。”则将全诗推向了高潮。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号角声,不禁感慨万分。他感叹自己漂泊在外已久,何时才能结束这样的生活呢?于是,他不禁泪洒衣襟。这里,诗人以“悲角起”、“沾襟”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伤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自身处境、内心情感和外部景物的描写,成功地表现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凄凉与思念之情。同时,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