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华月始流辉,便毓明珠产绣帷。
共喜仁人还有后,谁云天道竟无知。
闻啼已识真英物,作颂惭非绝妙辞。
仙种从来好花发,天香吹到凤凰池。
庆阳司寇八月十六日得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庆阳司寇八月十六日得子》是明代诗人韩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新生婴儿的祝福与喜悦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韩雍作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深厚的底蕴。《庆阳司寇八月十六日得子》是其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独特感悟。通过中秋月夜这一背景,诗人巧妙融合了天文现象与人间情感,使得作品既有诗意又富含哲理。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例如,“中秋华月始流辉,便毓明珠产绣帷。”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夜晚的美丽景象,更隐喻着新生婴儿如同明珠般珍贵。此外,“共喜仁人还有后,谁云天道竟无知。”则表达了人们对于延续家族后代的期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些句子都体现了韩雍精湛的诗歌技巧和深邃的意境创造能力。
从文化角度来看,《庆阳司寇八月十六日得子》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在当时的背景下,诗歌往往承载着教化的功能,通过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来传递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韩雍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孩子成长的祝福以及对家族未来的期盼,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展现了韩雍的艺术成就,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学者都曾模仿或借鉴韩雍的诗歌风格,可见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庆阳司寇八月十六日得子》不仅以其优美的词藻、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技巧成为明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