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功成归鉴湖,卧龙踪迹孰能屠。
自怜投老入佳境,应笑时人行畏途。
鸣世有声惊墨客,平蛮无愧忆征夫。
烦君谩赴耆英会,恐有徵书出帝都。
张式之佥都致政既归四明以诗寄予依韵奉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式之佥都致政既归四明以诗寄予依韵奉酬》是明代诗人韩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韩雍,字永熙,苏州府长洲人,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韩雍的政治生涯颇为丰富,他在正统七年考中进士,并授御史之职。后来他巡按江西期间,弹劾了数名贪墨的官吏,展现了他的正义感和政治才能。景泰时期,韩雍被提拔为广东副使,并巡抚江西,期间因弹劾宁王朱奠培的不法行为而受到牵连,后被夺官。
韩雍晚年回到故乡四明,并以诗寄予友人,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的无奈与感慨。他的这首诗《张式之佥都致政既归四明以诗寄予依韵奉酬》便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诞生的。全诗如下:
社稷功成归鉴湖,卧龙踪迹孰能屠。
自怜投老入佳境,应笑时人行畏途。
鸣世有声惊墨客,平蛮无愧忆征夫。
烦君谩赴耆英会,恐有徵书出帝都。
“社稷功成归鉴湖”意味着国家安定后,权力归于贤者,这既是对国家治理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个人政治生涯的一种感慨。“卧龙踪迹孰能屠”则表明即使如诸葛亮这样的智者,也有其难解之谜或难以摆脱的命运。“自怜投老入佳境”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年轻时代的怀念。“应笑时人行畏途”则是说其他人可能因为畏惧而无法像诗人一样坦然面对生活。“鸣世有声惊墨客”展示了诗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能够激起人们对文学和道德的思考。“平蛮无愧忆征夫”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平息叛乱、保卫国家的职责感到自豪。最后,“烦君谩赴耆英会”意味着请朋友不必再参加那些社交场合,“恐有徵书出帝都”,则是对朋友们的一种安慰,希望他们不必担心来自朝廷的征召。
韩雍的这首《张式之佥都致政既归四明以诗寄予依韵奉酬》不仅体现了他的诗歌才华,更深刻地揭示了他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韩雍这位历史人物及其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