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白鹿书院

博约分明百世师,白头今日拜公祠。
疏怀不为溪山放,老志宁同草树衰。
喜有青衫随杖履,愧无玄论滥皋比。
乘风便上匡庐顶,极目东南见武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白鹿书院》是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白鹿书院深厚的情感,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诗歌技巧。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查慎行,字悔余,浙江海宁人。初名嗣琏,后改名夏重,又号他山,再号初白。少受学于黄宗羲,精《易》,工诗,名闻禁中。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乡试,四十一年(1702)应召入直南书房,不久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四十八年(1709)奉旨赴武英殿书局编纂《佩文韵府》,因病乞归,终老林下。

  2. 诗句原文及解析:《谒白鹿书院》原文为“五百僧房外,岿然一讲堂。曾蒙君子教,似到圣人乡。六代诗书泽,千秋翰墨光。老思归宿地,端合扫门墙。” 其中,“五百僧房外”描绘了白鹿书院周围环境之宁静与清幽;“岿然一讲堂”则突出了书院的主体建筑威严而雄伟;“曾蒙君子教”表明了诗人在书院受到的教诲之深;“似到圣人乡”表达了诗人对圣贤之地的向往之情;“六代诗书泽”体现了书院深厚的文化积淀;“千秋翰墨光”则赞美了书院历代文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最后一句“老思归宿地,端合扫门墙”,既表达了诗人晚年归隐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对书院的深厚情感。

  3. 诗意解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白鹿书院的热爱及其在学术和文化上的重要贡献。诗中的“六代诗书泽”、“千秋翰墨光”等词句,不仅赞美了书院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也表达了诗人对其传承和发展的期望。

《谒白鹿书院》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以及诗人查慎行的个人生活和思想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