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约分明百世师,白头今日拜公祠。
疏怀不为溪山放,老志宁同草树衰。
喜有青衫随杖履,愧无玄论滥皋比。
乘风便上匡庐顶,极目东南见武夷。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刘克庄,题目为谒白鹿书院。这首诗是作者对书院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下面是逐句释义:

  1. 博约分明百世师,白头今日拜公祠。
  • “博约分明”指的是学识丰富,道理明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书院的教育理念的认同。“百世师”意味着这种教育理念将影响后世无数的人。“白头今日”则是指作者已经年过半百,但他仍然坚持学习,希望能够成为像白鹿书院这样有影响力的教育机构的一部分。
  1. 疏怀不为溪山放,老志宁同草树衰。
  • “疏怀”表示淡泊名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因外界诱惑而放弃自己的信念。“溪山”指的是美丽的自然景观,但在这里,它被用来比喻那些追求名利、忘记初心的人。“老志”则是指作者的志向,他不愿意屈服于世俗的压力,宁愿保持自己的志向不变。
  1. 喜有青衫随杖履,愧无玄论滥皋比。
  • “青衫”通常指代文人学士,这里可能是指作者穿着青衫(即文人服饰)去参加书院的活动。“杖履”是指步行或骑马去访问某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书院活动的期待和喜悦。“愧无玄论滥皋比”则是指作者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深厚,无法与那些精通玄理的人相提并论。
  1. 乘风便上匡庐顶,极目东南见武夷。
  • “匡庐”是庐山的古称,位于江西省。这里可能是指作者登上庐山,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然的壮丽。“东南”指的是方向,这里可能是在描述作者的视野范围。“武夷”是福建省的一个地名,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想要通过游览山水来陶冶情操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书院敬仰之情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白鹿书院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比喻,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整首诗既体现了作者的高尚品格,也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