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逦匡庐七十峰,天开形胜镇提封。
惊看刺史栽花处,留得淳熙讲道功。
濂洛远凭溪水接,华阳别有洞门通。
豹车三驻斯文地,孟博澄清又下风。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苏葵,全诗如下:

谒白鹿书院和王元善侍御韵二首    
迤逦匡庐七十峰,天开形胜镇提封。    
惊看刺史栽花处,留得淳熙讲道功。    
濂洛远凭溪水接,华阳别有洞门通。    
豹车三驻斯文地,孟博澄清又下风。    

译文

在匡庐群山中漫步,我看到了七十座山峰。这里的风景如同一幅天然的画卷,为这片土地增添了许多魅力。

当我惊讶地看着那位官员正在种植花朵时,我深深感到他的智慧和才能。他成功地留下了他在淳熙年间讲学的成就。

从远处看去,濂溪与洛河的水源相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华阳洞则别具一格,连接着另一个世界。

这位官员三次来到这个地方,每次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也希望能够像他一样,成为一位能够清除污垢、恢复清明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苏葵对白鹿书院的一次探访和赞美。诗中的“匡庐”指的是庐山,而“白鹿”则指代了白鹿洞书院。作者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官员的治理以及个人的志向和理想,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诗人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庐山的七座山峰宛如一条蜿蜒的龙,展现出其独特的形态和气势。这种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同时,诗人还通过“天开形胜”这一表达,强调了庐山的自然美是无与伦比的。

对于官员在庐山栽花的行为,诗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不仅是因为官员的个人修养和才能,更因为他能够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不忘关注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与美化。这种做法体现了官员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国家的责任担当,也彰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诗中提到了濂溪与洛河的水源相接,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暗示了官员治理地方的决心和能力。他们利用水资源进行治理,使得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也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诗人通过三次来到这个地方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期待。每一次来访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反映了官员与当地居民的良好关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像官员一样,成为一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更是对官员治理能力和个人品质的肯定。通过对庐山、白鹿洞、濂溪和洛河等元素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期望,表达了对社会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