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杨学士介夫先生

五见飞花卸杏枝,星轺州郡漫驱驰。
未宏大道酬清世,敢把虚声托故知。
玉笋班前那复梦,铁桥坡外欲寻诗。
如今纵有孙阳在,争奈庸驽借旧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杨学士介夫先生》是明代诗人苏葵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地探讨这首诗作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品原文与主题
  • 诗歌结构与内容:《寄杨学士介夫先生》共八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世事的深刻感慨。诗句如“五见飞花卸杏枝”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而“星轺州郡漫驱驰”则反映了诗人在官场上的奔波劳累。
  • 思想情感: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1. 创作背景与作者
  •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年代为明代,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为诗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作者介绍:苏葵(1398年—1457年),字叔明,号东樵,明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和诗词创作上,尤其擅长写景抒情的诗篇。
  1. 艺术特色与鉴赏价值
  • 诗歌形式与手法:《寄杨学士介夫先生》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得诗歌在韵律和谐、节奏分明的同时,又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才能。
  • 艺术表现手法:诗中使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玉笋班前那复梦”,以玉笋比喻贤者之志,寓意深远。同时,诗中也运用了对比,如“未宏大道酬清世,敢把虚声托故知”,展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和对真诚交往的珍视。

《寄杨学士介夫先生》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赞誉,也为后世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