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源万井绿云稠,风日清和东作优。
石垄犁烟骄小犊,春林呼雨乱啼鸠。
牧人已兆维鱼梦,太史将书大有秋。
自笑心劳甘政拙,不耕吾已负先畴。
报政还出庐山下见莳秧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报政还出庐山下见莳秧者》是明代诗人关捷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崇祯七年(1634年)。
关捷先作为明代的文学家,其作品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关捷先的诗歌风格,也体现了他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某种反思。在探讨这首诗之前,有必要了解关捷先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关捷先,字宁后,一字蓬石,是明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和学者。他生于南海,并因其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多才多艺而受到赞誉。关捷先曾担任多个官职,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在吏部文选司的职位上。他的职业生涯表明,他在明朝中晚期的政治舞台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报政还出庐山下见莳秧者》的原文如下:
仙源万井绿云稠,风日清和东作优。
石垄犁烟骄小犊,春林呼雨乱啼鸠。
牧人已兆维鱼梦,太史将书大有秋。
自笑心劳甘政拙,不耕吾已负先畴。
此诗表达了关捷先对于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的热爱。诗句“仙源万井绿云稠”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农田景象,而“风日清和东作优”则传达了春天耕作的美好时光。通过对比城市的政治活动与乡村的自然美景,关捷先可能试图表达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或反思。
诗中的“自笑心劳甘政拙,不耕吾已负先畴”反映了关捷先的一种人生态度。他自嘲自己虽然在政治和文学上有才华,但在耕种这一传统农业活动中却未能实践,这与他的家族期望背道而驰。这种自我批评和对家族责任感的思考,揭示了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
关捷先的《报政还出庐山下见莳秧者》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体现,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感情和思想,还反映了明朝中晚期社会的现实状况。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