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华宫废址

汉日天华殿,荒榛迹尚留。
从来兴废地,易起古今愁。
烟鸟啼红树,山麋饮碧流。
浩歌秋色里,云物漫悠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天华宫废址》是明代诗人罗亨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下面将详细介绍《游天华宫废址》:

  1. 作品原文
    汉日天华殿,荒榛迹尚留。
    从来兴废地,易起古今愁。
    烟鸟啼红树,山麋饮碧流。
    浩歌秋色里,云物漫悠悠。

  2. 诗歌赏析

  • 历史与文化背景:《游天华宫废址》的创作时间是在明永乐年间,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作者的个人感慨。通过对天华宫的描述,诗人可能试图表达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过往荣光的缅怀。
  • 艺术手法分析:罗亨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烟鸟啼红树”,暗示着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融合,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往昔岁月的留恋。《游天华宫废址》中的景与情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 情感抒发:整首诗透露出作者对于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变迁的沉思。诗人通过描绘荒凉的宫殿遗址和自然景色,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感慨。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映,更触及了更为普遍的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 语言特色:《游天华宫废址》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每个字词都经过精心挑选,以最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景象。这种艺术表现力不仅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深深的共鸣。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罗亨信作为当时的官员,目睹过许多兴衰交替的历史事件,这些亲身经历使他在创作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 时代背景:明永乐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从土木之变开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罗亨信通过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的复杂交织。

通过《游天华宫废址》不仅可以领略到明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及文人的情感世界。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