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西宁何先生

先生行谊更谁伦,松竹清标迥出尘。
教子要知先世泽,营家宁论谪居贫。
仙踪去后名犹在,吟稿传来墨尚新。
抚卷不堪增感慨,缅怀贤哲为沾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西宁何先生》是明代诗人罗亨信所创作的一首七律诗,表达了作者对西宁何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卓越德行的崇敬。该诗通过描绘何先生生前的行谊与身后的影响,以及其作品墨迹仍新的情景,展示了何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罗亨信生活在明代,而《挽西宁何先生》的创作具体年份不详,但这首诗是在何先生仙踪去后,即去世之后创作的。
  • 人物生平:何先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后人追忆的对象。罗亨信通过诗歌向何先生表达敬意和缅怀之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贤哲人物的推崇和敬仰。
  1. 诗歌内容
  • 行谊对比:诗中开头“先生行谊更谁伦”暗示何先生在品行和道德上超越了常人,达到了一种高洁的境界。
  • 清标出尘:描述何先生如同松竹一般,具有超俗的品格和风范,这种形容突出了何先生清高孤傲的形象。
  • 教子先世: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何先生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 墨尚新:指何先生的作品墨迹清晰,依然新鲜可见,这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 抚卷增感慨:表达了作者面对何先生遗作时的内心感受,无法抑制的悲伤和怀念。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何先生人格魅力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沉静、肃穆的艺术氛围。
  • 情感传达:整首诗洋溢着对何先生的敬仰之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更是对一种道德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挽西宁何先生》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一种高尚品德的颂扬。罗亨信以其深情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令人敬佩的文人形象,他不仅自身德行高洁,其影响力也在民间世代相传,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