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三岔河

何处堪投宿,连衣枕白沙。
中宵霜似箭,一夜泪如麻。
掷石投山鬼,穿林起乱鸦。
髑髅常伴饮,谁畏盏中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三岔河》是明代诗人释今无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艰辛与孤独,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释今无(约1540年—约1613年),字无住,号草庵,浙江钱塘人。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诗歌原文:《宿三岔河》,释今无 何处堪投宿,连衣枕白沙。中宵霜似箭,一夜泪如麻。掷石投山鬼,穿林起乱鸦。髑髅常伴饮,谁畏盏中蛇。
  3. 诗歌翻译:在无法找到可以投宿的地方时,我只好将衣服垫在沙滩上睡觉。在寒冷的深夜,我感觉寒风如同利箭般刺骨,泪水不停地从眼中流出。我用石头击打山中的鬼怪,而乌鸦则在树林中乱飞。我常梦见骷髅陪伴我饮酒,谁又害怕酒杯中的蛇呢?
  4.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遭遇的各种艰难险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不畏艰辛、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还蕴含了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和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及其背景,还可以关注到以下几点信息:

  1. 文学地位:《宿三岔河》不仅在明代有很高的评价,至今仍被后人传颂,被认为是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2.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状况,通过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3. 文化意义:在弘扬国学和传承文化方面,《宿三岔河》具有重要的价值,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宿三岔河》不仅是明代诗歌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